音高进阶
在本节中,我们将介绍更复杂的音高写法,主要包括上下八度、升降音和节奏记号。
tl;dr
- 在音符数字后紧跟
e
或d
,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。可以叠加。 - 在音符数字前添加
#
b
或=
,分别表示升调、降调和还原。 - 用
X
代替音符数字即可写出 节奏记号 X。 8
9
Y
Z
_
也可以用作音符数字,含义没有明确说法。- 在乐理属性中使用形如
1=#C
1=C5
1=bE4
的形式指定基调。 - 像升降记号那样,前缀字符
$
表示「半升」,前缀字符%
表示「半降」。它们基于 24 平均律的假设。
基本音高记号
之前我们看到,用数字 1
~7
就可以表示音高,并且,还可以进行一些修饰。
上下八度
在音符数字后面紧跟 e
和 d
,就可以分别实现在音符上方和下方加点。现在,尝试一下这个简单的旋律:
非常简单轻松愉快的事情,对吧?
上下加点也是可以叠加的,这样可以表示上两个或下两个八度。例如:
不过你不能让一个音符同时有上下加点。事实上,这样写会抵消。
简谱中,记谱时漏掉一些上下 加点是非常常见并且有时难以避免的错误,因此强烈建议在印刷或发布乐谱前通过音效试听检查。
升降调
数字 1
~7
只能表示 12 平均律中的 7 个音,关系如下:
相对音调/*Key | 0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 (0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数字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(1e) |
这就是我们平时记忆的自然音序列「全-全-半-全-全-全-半」或「0-2-4-5-7-9-11」。表示夹缝中的音,需要用长得很像 #
的升调记号或者很像 b
的降调记号,表示将音高升高或降低 1Key。
在 Sparks NMN 中,使用符号 #
和 b
即可,写在音符的数字前面。
升降调记号可以叠加,但是如果你的乐谱中需要这种东西,说明你的基调(也称「首调」)选错了,你应该换一个基调(或者说换一组唱名来描述)。如果你不理解简谱的基调规则,请继续阅读,下文会提到如何理解相对音高体系。
升调记号和降调记号不能叠加,如果强行叠加,会变成还原记号。
另外,考虑到你可能对乐谱中升降号的使用规则不了解,补充以下两点。
升降调的作用域
升降调记号作用于某个数字后,在该小节内会被「记住」,并自动地作用于之后相同的数字上,直到这一小节结束。看这个例子:
- B 音符
5
上出现了升调记号。 - A 音符在 B 之前,不受升调记号影响。
- C 音符在 B 之后且没有标注记号,也需要进行升调。
- D 音符和 B 不在同一小节,自然不受影响,即使不加注还原记号。
要将小节中已经被升调或降调的数字还原,应当使用还原记号。还原记号写作 =
。
- A 音符
4
使用了升调记号。 - B 音符本应当同样使用升调记号,但是被还原,因此不进行升降调。
- 还原记号也会被「记住」并覆盖之前的升调记号,因此音符 C 不进行升降调。
- E 音符和 D 不在同一小节,并且在 F 之前,故不进行升降调。
标注额外的还原记号
我们知道,如果不升降的音符已经超出了原来升降记号的作用范围,则不需要加注还原记号。但是,有时候这可能会导致读者误认为「打错了」。比如来自歌曲《枕边童话》的这个例子:
第 21 小节中的音符 2
加注了升调记号,而第 23 小节同样位置的 2
不需要升调。但是,这两处的结构实在过于相近,如果第 23 小节处没有任何记号,读者可能会误认为是乐谱编辑者漏掉了。为了防止这种情况,在这里加上还原记号以示强调。
升降调与转调
如果乐谱某一处之后你发现升降调记号出现得非常频繁,甚至有不少于两种数字永远都带升降号,你应当考虑这里是否发生了转调。如果是这样,应该用转调的记法,而非使用原来的基调继续记谱。后面的转调章节将介绍如何使用转调记法。
节奏记号
有的情况下乐谱中只需要节奏而不需要音高。这种情况可能是打击乐,可能是念白,可能是说唱,也可能是在一份名为「基础节奏练习」的乐谱中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一般用大写字母 X
来代替音符数字,在简谱的写法中是如此,在 Sparks NMN 语法中也是如此。
你会发现 X
也可以被添加上下加点和升降记号。它们表示什么没有确切的说法,请自行发挥。不过,不要忘了为你的读者加上文字说明!
其他音符符号
除了上面的数字 1
~7
和字母 X
外,还有五个符号也可以表示音符,即 8
9
Y
Z
_
。
它们的意义没有确切说法,但是万一你想整什么花活呢?
指定基调
简谱是相对音高系统,按照其定义,我们需要指定音符 1
对应的是什么绝对音高,这个音高称为基准音高。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基准音高的组号不是那么重要,通常省略,故乐谱开头形如 1=D
的记号还是称为「基调」。
但是,对于含有转调的乐谱,在乐谱开头和转调处指定具体的音高而非音调是非常重要的,否则就有产生歧义的可能。后面的转调章节会详细介绍这个问题。
基调记号
之前我们介绍过,基调是在乐理属性中指定的。没错,就是 P:
开头的那行。
使用 1=<基调>
的形式即可指定基调。基调用大写字母 A
~G
指定,如果需要升降记号,应当将 #
或 b
写在字母前面;如果需要指定组号(使其成为基准音高),则将数字加在字母之后。Sparks NMN 使用的约定是 A4
=440Hz。比如:
如果没有指定组号,Sparks NMN 不会显示组号,但是会采取默认操作:对于音名 G
A
B
使用组号 3
,对于音名 C
D
E
F
使用组号 4
。
选择基调
那么,应当如何选择基调?对于音乐理论知识和乐感都比较强的人,这可能不是个问题,但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学习者,这里列举两种常见的原则:
- 如果歌曲更接近大调(或者就是大调),则将其主音记为
1
;如果歌曲更接近小调(或者就是小调),则将其主音记为6
。 - 选择使得旋律中升降记号尽可能少的基调。如果仍有多个候选,按上一条规则选择。
主音是旋律中占主导地位的音调,可以认为是旋律应当「结束」的音,并且确实往往是旋律的最后一个音。判断某个音是否是旋律的主音,可以想象在旋律末尾添加一个这个音(或者将旋律最后一个音换成这个音),然后结束。如果这个结尾像是「完整的」「圆满的」,说明这个音大概率是主音;如果这个结尾听起来「戛然而止」,像是只唱了一半就停了,那么这个音不是主音。
上面两个规则并不矛盾,而且大多数时候会得出一样的结果,这是因为现在的音乐大多遵循大小调调性。对于其 他情况,例如使用以 Re 为主音的 Dorian 调式的《鲁冰花》副歌部分(这个例子在上一节中出现过),这两种选择依据就可能产生分歧。前者会认为歌曲更接近小调,从而选择 1=D
,而后者认为 1=A
。
如果你还想要一首基于 Dorian 调式的歌,那么《Scarbrough Fair》很适合你。
值得注意,如果你最后确定的基调需要用升降记号表示,那么会有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(例如 #C
也可以写成 bD
)。一般情况下,你应当选择更常用的那个,如下表:
绝对音调/Key | 0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11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音名 | C | D | E | F | G | A | B | |||||
五度环序 | 0 | -5 | 2 | -3 | 4 | -1 | ±6 | 1 | -4 | 3 | -2 | 5 |
常用表示 | C | bD | D | bE | E | F | #F /bG | G | bA | A | bB | B |
24 平均律微分音
当我们说一个人唱歌跑调,以至于很难用乐器模拟出来的时候,我们可能会说他/她「唱在琴缝里」。然而,某些音乐可能恰恰会需要突破乐理常规,弄出这种「写在琴缝里」的感觉。这种琴缝里的音符就是微分音。
微分音的定义有很多种,比如 11、17、19、24、48 平均律。目前 Sparks NMN 提供了微分音的部分支持,允许使用 24 平均律微分音,也就是说,在每个琴缝最中间的位置恰好插入一种音高。
在音符中使用微分音
在 Sparks NMN 中,我们使用半升记号(写作 $
)和半降记号(写作 %
)表示微分音,它们分别将音符升高和降低 0.5Key。例如,下面是 24 平均律下 A 中调(被定义为大调和小调的平均)音阶的两种写法:
半升记号可以和一个升调记号叠加,表示升 1.5Key,半降记号可以和一个降调记号叠加,表示降 1.5Key。
在基调中使用微分音
基调中是一个道理,可以用 $
表示半升记号,用 %
表示半降记号,写在表示基调的字母之前。
挑战
接下来...
现在我们已经完全会写普通的旋律了。接下来,为旋律添加歌词吧!